过去
2019 年 5 月的某个下午,我坐在学苑二楼的自选餐厅里,拿着我的 HUAWEI P20 刷着一个名为 同心云 的 APP。
说起同心云,那就有的聊了。在我入学时,同心云就是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电费、校园卡充值等一系列生活功能都在同心云上完成。不仅如此,同心云还是我获取信息的关键渠道——同心云中内置了 “万人朋友圈” / “微博” 功能(也被称作同心云大厅),每一名同济师生都有自己的账号,全校都能收到我发送的消息,我也能看到全校人的生活。
但当时的我万万想不到同心云 APP 会在不久的将来淡出几乎全校人的视野。
2019 年 5 月 20 号是无法在同济大学历史上留下痕迹的校庆,也是唯一一次我记得住的校庆。不知是不是由于嘉定天猫超市偷拍事件 + 四平路校区 LGBTQ 相关争执的合力影响,之后不久,也就是 6 月初,同心云下架了微博功能。当时我以为只是技术调整,等到了 6 月中旬就会再次开放。事实也是如此,2019 年 7 月 12 日,微博功能再度开放。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回光返照。不到一天,微博功能便再次下架。至此,同心云微博功能再无音信。
同心云于 2015 年末上线,也就是说 2016 级后大家入学就用同心云,大家入学就爱同心云。正如大家在十八九岁的年纪进入同济大学,大家十八九岁的时候也都爱同济大学。
我们可能一开始是因为要充电费才下载了这个印着校徽的蓝色的 APP。但不得不说,相处久了,用的最多的功能就是同心云大厅。也怪不得有人在 2019 年 7 月时说过一句:
同心云已死!
同心云死了吗?其实并没有,如今同心云依然存在着,你仍可以下载该 APP 并在上面充电费,但在我眼中这款 APP 却失去了过去的魅力。
同心云还活着吗?其实也没有,如今同心云失去了吸引学生的最强大武器,没有人会像三四年前一样吃饭时不刷朋友圈,而刷同心云。
同心云到底死没死?其实死了,不然为什么有同心云之墓?谁会为生人立墓?
同心云到底活没活?其实一直活着,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四年,但我还能记得同心云微博区中,有人失物招领、有人召集打比赛的队友、还有汽车学院的老师每天自拍分享科研点滴。
如此看来,同心云确实是半死不活了。
还记得一件事,2019 年夏天,我需要考一门 “电路理论”。由于这门课是最后考的,所以我就打算放到最后复习。那时候已经是 7 月了,7 月的上海谁都不能说它不热。我像往常一样来到玻璃房,玻璃房也如往常一样座无虚席。没办法我只能上裙楼找位置。当我来到 7 楼的时候,居然发现 7 楼有一半是空的。喜不自胜的我进门就座,开始刷题。可这题越刷越热。二十分钟后这才发现我所在的这半区没开空调。震惊之余我下意识打开同心云 APP 想到微博大厅里反馈空调问题,当我打开 APP 后才想起一切都变了。我转身下楼,可图书馆一楼导航台空无一人。晚上回到寝室,我跟我室友说这件事,久居裙楼的室友告诉我七楼的空调已经坏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不远的过去
非常高兴我是个写代码的。虽说在 2019 年 6 月我还什么都不懂,但随着我见识的一点点积累,我逐渐能够理解同心云 APP 是怎么写出来的。但这也就意味着十分可惜的一件事:在同心云微博功能关闭到我逐渐领悟的那段时间里,我什么都不会——我不会开发第三方 Android app,我无法想象如何 debug,归根结底是我想不明白自己之后会去干什么,每时每刻都在想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所以整天空耗时间。在 “同心云” 可能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什么都不知道。作为同济大学的一名本科生,我们入学就坐在礼堂看着两边 “济人济事济天下” 的条幅,我们举办校歌大赛唱的第一句就是 “同济啊同济”,在同济大学其他同学可能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什么都不知道。
非常悲伤我是个写代码的。可能是写低质代码写傻了,我开始打心底觉得类似 “一刀切微博大厅” 一般的管理方式是无用的,我也不懂什么运营。但每当我想搞个大新闻的时候,想的第一件事却都是 “这事儿不会把我搞寄了吧?” 所以对于那些我特别中意的活动(比如说到要写某个网站),我只会说:“到写代码的时候叫我一声。” 但事实是 “写代码的事总是小事,获得写代码的许可才是大事”,而我不想管这些大事。这就导致一个本科读完了,结果啥都没干。
2021 年 10 月,那个时候我已经有能力去学习写点简单的代码了。或许说是机缘巧合,我在 GitHub 上看到了 DanXi-Dev。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可能是为 FDUer 准备的,最好的一站式服务 APP!
校园卡余额和消费记录
食堂消费人数
提示并快速平安复旦打卡
快速显示复活码(支持 Apple Watch 显示)
空教室查询
刷锻次数查询
FDU Hole 树洞
课表查阅与导出至系统日历等
显示教务处通知
查询期中/期末考试日程与导出至系统日历等
查询期末绩点和专业排名
查询校车班次
当时我在电脑前摸鱼,现在只记得当时我瞬间就被 “一站式服务”、“打卡”、“树洞” 等词吸引了。你要问我为什么?
- 一站式服务和同心云 APP 的定位完全相同,这此后的功能列表也能看出。这里插一嘴,还记得同心云有预约研究生讲座、班车这些功能。
- 打卡,在 2021 年春季学期,我院十余位同学由于使用自研打卡脚本而被全院通报批评。
- 树洞……这比实名的同心云大厅高了不止一个 level,管理上的难度、带来的压力更是同心云遥不可及的。
在我追踪了当时 DanXi 的所有开发者之后(w568w、KYLN24、singularity-s0、hasbai、dest1n1s、ivanfei-1、Frankstein73(此处排名不分先后))(包括看他们过往的仓库、contribution 情况、issue 中的争论、部分 commit 下的 comment、blog 内容、放到浏览器里面搜、看出现过他们名字的公众号推文等等),我只有震惊。
他们的一切都是我很难想象的。
我想问一句为什么。
几天前
拿到学号的第二天我就进了树洞。
碰巧树洞置顶贴是 “招新”。
可能这个行动不会为我带来什么收益。在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大多数人恰似从山峰滚下的石头,没有机会、也不可能被允许停止。对于我来说重要的事情有很多,平心而论,加入旦夕团队的优先级和重要性绝不是排在前五的选项。当时的我想的很简单:
2019 年 6 月,同心云关闭了微博大厅功能,
当时的我坐在椅子上泣不成声,
那时我便发誓,如果我有机会,一定会守护所有。
如今招新表单就在我眼前,我必须考虑这是否会是我此生仅有的机会。
重铸社区论坛荣光,我辈义不容辞。
当然我现在说这种话显得太自大了,我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也无法预见,我也不清楚我之后到底会为 DanXi 目前的重构贡献多少人力。但无论怎么说,这都会是一种缘分。更细节的部分目前我也不清楚。
但正如标题虽说的:加入旦夕,是我作为一名同济大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过去的救赎。
最后
最近的一项报告中指出,现在树洞注册用户已有上万人,树洞月活跃用户 8000 余人。这不仅让我想起济星云——2021 年冬天出道的一款微信小程序,定位是 “专为同济师生打造的学习生活圈”,注册用户数好像也差不多。旦夕团队没有学校部门的背书,APP 没有学校的推广,进来之后我看到的是公关联络部的同学找了著名的 Hotpot 以及主打新生入学的社团来扩宽业务面,并没有所谓的指导教师。难道只靠团队里的同学以及学生间的口口相传就能做到这样吗。
在这里我没别的意思,我觉得济星云还是可以的,由信息办主导的破壁工作室也是干事的。唉,也有可能是我的问题,我总觉得有种割裂感。既然都是信息办主导的,为什么不直接重启同心云的大厅,而是选择开发微信小程序呢。之前开发的济星云校园市场和同心云的 “清风” 有什么区别呢。(不过当然,或许可能在学校里面找不到愿意学移动端原生开发的人,也或许是学校觉得学生用微信的比较多,而且学校很多公众平台都在微信上,小程序比较方便。但新生群不都是 QQ 群吗?)话说回来,我还是衷心地希望破壁工作室 / 济星云能够越办越好。
比较可惜的是,上半年没去参与破壁工作室二期,因为毕设确实事情不少,再加上一天的活儿已经够多了。一方面遗憾的是没能感受济星云开发组的气氛,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样的话我就不能进行一个比较了。我也不好单方面夸我现在在旦夕团队群里看到的事,毕竟可能济星云那边做得更好呢。
但我还是很高兴的,仔细说的话就是感觉什么事都很正规,而且人都很有技术热情。真的是个个都是人才。希望我能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