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 8 月后也不是一篇都没写,但确实是一篇都没发,写得很垃,现在就一股脑发了算了)

火箭论

严谨一点说,我院计算机与科学技术系学生的学习大多不在课上。从第一次接触 “计算机科学导论” 开始,学生们就踏上了他们的 “造火箭” 之旅。

何谓 “火箭”?人们对 “火箭” 的定义各有差异,但大体上由三部分构成:

  1. 任务过于繁重,步骤难以简化、项目复杂度极高;
  2. 缺少相关资料,正常人根本不会做相关项目;
  3. 缺乏有效指导,教师与助教在答疑解惑方面毫无用处。

我系向来不乏 “火箭”。CS 系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们,都曾第一次打通前后端、第一次实现猫狗分类、第一次把图片打到 VGA 上、第一次实现了 31 条指令的 CPU……但当学生们回首过去,却发现那些所谓的 “火箭” 还不足为外人道。那时,学生们才明白了一件事:

“原来我们并没有造出什么 ‘火箭’。”

教学论

严谨一点说,我院计算机与科学技术系学生大多重视教学效果。但我们时常忽视了作为主体的 “我”。

“我” 是否喜欢计算机?“我” 对计算机的哪一方向感兴趣?“我” 在学校课程中是否能够获取足够的该方向知识?如果 课堂教学 / 课后作业 让我们畏手畏脚、难以施展,成为了束缚 “我” 的绳索,教学对 “我” 还有必要吗?

水课论

严谨一点说,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科学技术系学生大多本不喜欢水课。本科阶段是人一生中最为光辉灿烂的岁月之一,应该用来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

但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保研,则凡可以保研者何不用也?

读研论

严谨一点说,我院计算机与科学技术系学生大多曾将 “读研” 作为第一选择。因为读研有一系列好处:

  1. 是未来走向科研之路的重要一步;
    • 据本人在全国保研群中的体验,大部分计算机类学生并非一心科研。全国保研群中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没有科研经历,并不知科研为何物。
  2. 可以换一个专业;
    • 近年来计算机类学生转出专业的比例极低,以我院 18 级计算机大类为例,大一下学期转出 0 人。
  3. 未来的上限更高;
    • 年轻人几乎不真的相信 “读研提高未来的上限”——这一来自上一代社会人的共识。青年人的心里有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剧变的世界,过往一切法则皆成尘埃,唯有眼前天地才是真理。
  4. 将自己出来工作的时间又往后拖了 2~3 年,而且底薪可能更高。
    • 其实本研同薪;
    • 但本科的时间相较于研究生阶段充裕许多,生活也要自由很多。很难想象在处理科研任务的同时巩固本科基础知识。
  5. 保研或考研到一所 title 更高的学校,考公更方便。
    • 此为事实。但敢问高考填报志愿时,可曾想过读计算机是为了考公呢?

那么不妨坦诚点,读研对你来说,究竟是本科阶段的延续,还是新天地的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