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

已经没有或许了。


现在

是 2 月 2 日。当我打下上方的 “或许” 两个字的时候,还是 1 月 27 日的午夜。而如今差不多是一周之后了。

这一周其实发生了很多事。很多很多事。

我的成绩

首先是我的成绩。

这学期我的状态可谓是跌宕起伏。从刚开学那时,我还踌躇满志,因为我携着前年下半年刻苦内卷的精神、以及去年上半年在家苦读的记忆,拿了一个国奖。

当国奖尘埃落定后

今年的国奖 17/18 两个年级一共 17 个名额,我凭借不算太拉胯的课外经历以及取巧的绩点百分比,有幸成为了这 17 个人中的一个。

大一刚入校,我什么都不懂。来自西南偏远城市的我,不知道什么是人上人,不知道什么是内卷,不知道前百分之多少才可以保研,也不知道我这个学科到底是要求学生拥有怎样的能力(现在也不清楚),更别提如何达到那个标准了。大概入校半个月左右吧,我参加了院内的学生会的选拔。17 级的院内学生会秘书处一共有 6 位干事,我大概是被当时的副部长以及与我聊天的这位学姐看好,被选了进来。(后面证实我或许辜负了她们的期望)

我就当面问学姐:

“大学里面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

看到学姐欲言又止的样子,我想到学姐其实也就刚刚上大二,这个问题可能有些太难了,于是补了句:

“啊,不是说 ‘最重要’,就是重要的事情有哪些呢?”

学姐她当时并没有特别正面地回复这个问题,反过来问了些我想做什么。但我哪里知道呀……

之后的事情貌似不必记得太清楚。那天之后,不知是第二天还是第三天,学姐给了我回复,而我正坐在寝室里面写代码:

“学弟最近在评奖学金的时候我终于发现了什么是重要的。”

“到了大二会根据大一一年的表现评奖学金,有一个国家和上海市的,有 8000 全院也就 10 个名额。”

“分到各专业最多也就前五,想要得这个奖除非排名专业前三。或者参加过很硬核的科技比赛。”

“其实在保研的时候看的也就是这两个东西,绩点和科技比赛,学生工作或者志愿活动属于锦上添花的部分。”

这段话一个字都不会错,因为我存在电脑里了。

我看这段话或许并不仔细,于是连重点都放错了。我以为这段话的重点是 “国奖”,但实际上应该是 “绩点和科技比赛” 吧。大一、大二两个学期都算是在以这个 “国奖” 为目标。朴素的我并不知道国奖意味着什么,但就是觉得它到手了就说明我很厉害。

事实这么理解也没错,如果拿到国奖了,那么自己也不需要担心自己保研了吧?

结果是我在大三拿到了。可拿到这个奖之后,我未来的意义将何在呢?

不推脱,我想我这个学期都因为专业内竞争压力不足,以及本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激烈,过得拖拖拉拉,完全没个人样儿。

特别是 10 月的一场病后,同时间的校园卡冻结让我逐渐不去图书馆强制学习。我课程内的学习基本上就停滞了。于是才有了我这 4.49 的单学期绩点。

“或许” 时

打下那两个字的时候,我的毛概还没出来。虽然我的操作系统和信息隐藏良了,但是剩下的 10 个学分(毛概 + 编译原理 + 信安原理)也还算是有一些信心。

虽然毛概得到良在意料之外,但是编译原理 + 信安原理都是优也还算是稳固了绩点。目前 5 个学期总绩点为 4.61,转换到隔壁专业已经是无法保研了,但是对于现在我这个专业却是第一名的样子。

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可 “骄傲” 的,甚至还觉得很羞愧,十分地难为情,觉得自己不配。隔壁专业那么多人不仅绩点稳在 4.8~4.9 的保研圈内,并且还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重拳出击。我真的是十分仰慕他们。

而反观我,则是差劲多了。凡是我参加的比赛,都没有得到奖项,拖累了那么好的队友;凡是我参加的工程,过程都不是很顺利,我极低的技术力和钻研心让我难以完成特别浩大的项目;凡是我参与的活动,我所展现的水平都很难满足我个人的期望,并且虎头蛇尾……

接下来这一个学期,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